郑腾飞:疫情给教育人的问题和思考,现在有答案了吗?
去年2月份,学校进行在线学习的时候,您的心情如何?有没有过一些困扰?有没有过一些很失望的时候?有没有对社会产生一些疑惑?
我是有的。当时我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虽然中国对疫情的处理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有效,但是当时困惑我们的那些问题,因为疫情的减轻消失了吗?如果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我们会做哪些不一样的事情?在这样的思考之下,我开启了全新课程:常识课。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们对常识课题进行了怎样的实践和思考。
“常识”为什么重要?
我想问问大家,你如何回答下面的问题?
专家说双黄连口服液能预防新冠,要不要赶紧去抢几盒?
新西兰和挪威癌症发病率很低,要不要为健康而移民?
可不可以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小部分人?
……
这些问题不在任何一个学科之内,跟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甚至高中教育都有一定距离。但是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每一个人每天需要面临的问题。
常识到底为什么重要?当我们看到新冠疫情的发展,看到美国的大选,当我们带着孩子跑很远的距离,只为看到一个清晰的星空。当我们看到社会上每个人都在发出不同的声音,当我们看到大数据,心中有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整个世界的数据分布大部分都是遵从正态分布规律的,例外永远只是少数而已。这些才是每一个人做出选择判断的依据。
我们学再多知识,再多的科学理论,读再多书,当一个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意识永远是根据常识做出判断。一个群体的“常识”体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群体的文化和智识水平。
因此,我认为人生道路千差万别,我们没有办法为每一个孩子规划人生,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应该是让孩子们具备在当今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一个受教育者应有的常识体系。
我想起曾国俊老师说的一句话——
教育创新如此之多,每天都有新的概念和新的想法,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反而是回到教育的本质,去思考最应该让孩子们理解的常识是哪些?
什么是常识?
所以到底什么是常识呢?AI之父约翰·麦卡锡认为,常识是个人在面对未知问题时的解释依据,是一个群体的公共认识,也是一种文化体系。常识不仅指知识,更重要的是根据知识可以进行辨别和决策的能力。
回望教育,我们可以教给孩子很多的知识,在大数据的加持下,孩子们可以自适应学习,快速获取各种知识,但是他们有没有把知识整合成为一个知识体系,形成认识世界的规则,并且根据这些规则做出判断的能力。
所以我觉得,一个常识体系的教育更加重要的是如何能让孩子们形成自己的常识能力。
那到底常识可以分成几个领域?我认为可以这样分:
第一个领域是对当代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了解。
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领域以及个人的兴趣领域。例如:国家的历史,经济学和相对论的基本概念等。
第二个领域是世界上的人都在怎样生活。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文化、地域、时间里,用怎样的方式度过一生?留下了什么价值,承受了什么代价?
第三个领域是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运转的基本原理。
对于客观和主观世界的解释框架,例如:天道酬勤,因果关系,平衡而非黑白等等。
第四个领域是什么样的人生值得“我”过?
基于自我认知的价值判断,例如:什么事情值得付出时间,哪些行为被赞赏、哪些行为被谴责?
我认为在这个时代,这些议题才是真正重要的。每一个教育者,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学校的管理者都应该思考,它们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10年之后,孩子们长大了,将是怎样的社会?
“常识”可以怎么教?
对于教育者来说,这些议题既然不在任何一个课程里,那怎么教呢?我想用两个例子来做具体阐述,都是三年级的小朋友可以接受和做到的事情,我相信年龄更大的孩子也都能够做到。
我们一般采取两种方式:
(1)Case study(没有大块时间的灵活讨论法)
读过商学院的老师可能知道,其实就是案例分析。我就用这种方式给三年级的小朋友上常识课,他们非常感兴趣,也完全可以接受。哪怕一个午休或者一个晨读的时间,都可以进行的上课方式。
lCase study来源于生活的案例
这个是常识课里面一个小小的主题,叫做真与假。即如何判断一个信息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只需要一节课35min的时间,一个案例,就可以给孩子的心中埋下一些种子。因为来自与真实生活的困惑,最容易引起共鸣,引发思考。
去年1月30号,世卫组织宣布新冠不是国际突发事件,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利好,口岸不用关闭,商贸还可以正常进行。但1月31号,一个完全相反的新闻出现,世卫组织宣布新冠已经是一个国际突发事件,必须启动新的防疫措施和新的处理指标。
到底哪个为真?
我跟孩子们怎么讲?判断真假很简单,就三步——
第一步,信源是什么,即信息是谁发布的。大家注意看上图左边的发布者,经过资料查证,我们发现它是一个不具有权威性与公信力的新闻媒体。右边的发布媒体则是财新网,它是一个权威性媒体。所以从信息的来源上讲,右边新闻的可信性高一点。
第二步,是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信息只是提供了一个观点,不一定有事实依据。上图左边只是说了新闻,并没有说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由谁来发布的,相反,右边写得很清楚。
第三步,事实可以支撑观点吗?这一步需要孩子们进行一点点思考。这个案例里有很典型的一个漏洞,左边新闻的发布时间早于世卫组织开会的时间,很显然这是假新闻。
当孩子完成整个课程之后,我会跟孩子总结,判断信息真假的三步有哪些,第一步看信源,第二步看事实,第三步看看它的逻辑符不符合常理。之后,孩子到新场景中做迁移应用。
所以我给孩子留了这样的两份作业:
我们看看孩子们是怎么回应的。
第一个消息孩子们觉得是假的。为什么?首先,标题实在是太吸引眼球了;第二个,日期是2020年元月21日,一个负责任的权威机构应该不会这样去写;第三,内容是关于SARS的预防方法,即便它是真的,也与新冠病毒关联不大;最后,看不出信息来源是什么。
第二个消息孩子们认为也是假的。首先,查了信源,发现拉萨的网站并没有公布这条信息;第二,消息首发平台是微博,并不是一个权威机构;第三,扫把立起来跟重力角度之间没有逻辑关系。
后来,这两个消息也确实被证实是假的。辟谣文章出来之前,我们每一个人能不能够具备这样的常识能力?我们的孩子可不可以具备这样的常识能力?答案是他们可以做到的。
(2)PBL(可以具身体验的深入理解和练习)
PBL是一种比较奢侈的方法,即项目式学习。
我们可以怎么做?这里非常想强调项目式学习很吸引我的三个关键点,第一这是真实的学习,所有项目都为解决真实问题。我不太喜欢为了研究老师感兴趣的某一个话题专门做海报,做展示。结束之后,那些海报都去了哪里?那些作品都去了哪里?肯定都不见了。并没有真正解决真实问题。
第二在项目式学习中,孩子一定要有选择空间。
第三我希望项目式学习中的作品是一个可以活下来的作品,因为如果真的解决了一个真实问题,自然就会延续下来。
因为项目式学习有以上的特点,所以是天然的形成“常识”的教学场景,跨学科的特质使它可以在学科框架之外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而且在PBL的具身体验中习得的认知可以存续和迁移。
筑小桥“新冠”生活史
基于此,我们做了“筑小桥‘新冠’生活史”项目。这场疫情结束之后,也许是几个月,也许一年两年,大家就会把这件事情忘掉,我们还会像以前一样过着匆忙的生活,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人类是非常健忘的动物。但正是那些在历史中学习经验,在痛苦中就已经开始行动的人,才真正改变世界。
所以,我和学校的老师同孩子们一起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
我们希望孩子们在当下真实地思考到底哪些问题造成了我们的困扰,我们做对了什么,世界做对了什么,我们又做错了什么,人们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紧张吗,恐惧吗,害怕吗。从孩子的视角写出来和成人视角非常不一样,它会成为一个当代历史,而且是儿童视角关注的历史。
由此,我们成立了一个出版社,申请书让全校小朋友来写。
当时,我只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你为什么要加入出版社?第二,你觉得你能做什么?如此问是为多年以后,能了解我们是如何看待当下发生的事情,观点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项目目标是制作一本由1-3年级学生供稿、编辑、印制、宣传的,记录孩子们眼中的世界的当代史。
2020年2月下旬启动,仍在进行中。已有47405字,平均年龄9.1岁的项目组,34次会议,8版修改。
让我感动的是孩子们在整个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收获——
其中一个小编辑也很触动我,他说加入出版社的理由是希望自己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东西。每一个人来到世间到底是为了什么?有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东西,有没有让世界变得稍微好一点?
虽然这个项目没有直接地达成某一学科的教学目标,但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帮孩子养成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常识是如何影响了生活。
想跟大家分享这句话——
最后,我有一个小小的呼吁,基于“差异和多样性是生命力和创新的源泉”这一常识,欢迎感兴趣的伙伴一起形成“常识联盟”,共同探讨在一个学校、班级、机构、组织或家庭中,如何讨论和培养“常识”体系?
谢谢大家。